前言:公元1354年夏季,正值蒙元至正十四年,一位名叫朱元璋的年轻镇抚正静静地坐在濠州城中,心情低落。朱元璋原本是定远地方豪强郭子兴的部下,然而此时,濠州城的权力却掌握在来自徐州的淮北红巾军领袖彭早住与赵均用之手。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样的局面令他不禁心生怨恼。
朱元璋早年曾回到故乡定远,召集了约七百人的义军,渐渐在队伍中崭露头角,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然而,眼见着彭早住和赵均用两人虽雄心勃勃,却在实际治理中表现平庸、失策不断,甚至难以驾驭手下的兵员。而他的上司郭子兴,更是胸无大志,唯唯诺诺,未曾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力。无奈之下,朱元璋决定脱离他们,另立山头,独自闯出一片天。
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离开濠州南下,去经略郭子兴的故乡定远。虽然郭子兴心中乐见朱元璋作为其养女婿来扩充势力,但在这个乱世中,实力即是全部。郭子兴最终不愿轻易放手手下的七百余人,最终朱元璋带走了其中的二十四人,这些人后来被誉为“淮西二十四将”,是朱元璋日后成就伟业的基石。以下是这二十四人的名单:
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霖、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周德兴。
这些英雄人物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活见大明王朝的建立?有多少人能享年高寿,安享晚年?又有多少人的后代未被洪武大案波及呢?
展开剩余83%自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渡江起,直至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明建立,朱元璋与其麾下的这些二十四将经历了无数次生死攸关的战斗。在那些血与火的战斗中,才铸就了大明王朝的崛起。
其中有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战斗必定伴随牺牲,而淮西二十四将中,约有六分之一的英勇战士未能见证大明的成立。按战死的时间顺序,他们分别是:
1. 郑遇霖(公元1355年)
2. 长兴侯耿君用(公元1356年)
3. 东丘郡侯花云(公元1360年)
4. 泗国武庄公耿再成(公元1362年)
郑遇霖在至正十五年的渡江战役中英勇牺牲,朱元璋将其部队交给了其弟郑遇春,并在日后封为荥阳侯,不知是否因此追封其兄。至于耿君用,尽管朱元璋并未追封,但其子耿炳文,凭借卓越的功绩,同样被封为开国功臣,并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任职秦王相府左相,荣禄大夫。推测来看,耿君用也有可能会被追封为长兴侯。
花云死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太平府之战,对手是陈友谅,而在朱元璋自封吴王后,于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花云被追封为东丘郡侯,并在太平府建立忠臣祠对其进行祭祀。
至于耿再成,他死于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的处州之乱,敌人为叛将蒋英。朱元璋为其追封高阳郡公,并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将其配享太庙,后又加封为泗国公,谥号武庄。
而随着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吉安侯府的家奴因违规之事引发了李善长案的风波,旧日的淮西勋贵们卷入了这场政变的大清洗。
笔者在以往的文章中曾分析过,李善长案作为胡惟庸案的余波,实际上是以皇太子朱标为首的太子党与以韩国公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之间的权力摊牌。朱元璋一度通过替换三法司的官员,试图平息这场风波,但最终依旧未能救下他的老伙伴们。最终,淮西二十四将中有六分之一在这场政治大清洗中惨遭冤屈,他们分别是:
1. 延安侯唐胜宗
2. 吉安侯陆仲亨
3. 荥阳侯郑遇春
4. 平凉侯费聚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这四人分别获得了不同的封号和高官职:
- 唐胜宗封为延安侯,封食一千五百石;
- 陆仲亨封为吉安侯,封食一千五百石;
- 郑遇春封为荥阳侯,封食九百石;
- 费聚封为平凉侯,封食一千五百石。
然而,由于皇太子朱标的骤然去世,朱元璋不得不在更为复杂的皇位继承问题上做出艰难选择。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的心中满是悲痛,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峻的问题:谁来继承大明的江山?由此,明朝的继位风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继位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缺乏领导能力,无法成为接班人。于是,朱元璋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允炆身上,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立朱允炆为继承人。而朱允炆的外祖父吕本并没有军事背景,因此朱元璋也在这一过程中清除了一些强大的武勋势力。
随着蓝玉案的发生,朱元璋的政权内部风云再起。大量的武勋被清除,其中包括许多淮西二十四将的成员,如:
- 普定侯陈桓
- 永平侯谢成
然而,这并不是朱元璋对自己老伙计们的全部反应。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后的朝堂清洗中,有不少人被冤屠杀,但他们的后代并未完全丧失爵位,尤其是在两次大案中牵连的周德兴和李新的家庭,他们最终都未能保住先前的地位。
至于其他如汤和、郭英等人,他们的后代尽管未能继承爵位,但也依靠后来的历史机遇在明朝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荣光。
结语:尽管淮西二十四将中有不少人因战死或政治原因未能活见大明的建立,但他们的后代并未完全陷入困境。诸如花云、耿再成、耿君用等人,虽然英年早逝,但他们的子嗣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仍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至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将士的后代,无论如何,他们依然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发布于:天津市传金所配资-安全配资-专业实盘策略服务-配资平台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