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发时刻
■秦 杰 刘俊磊
【人物名片】储华岳,第75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
雨幕初收的训练场,蒸腾着泥土与硝烟的气息。储华岳掌心紧贴枪身曲面,目光沉静。作为连队军械员,每天与枪械打交道,枪械如同他肢体的延伸,再熟悉不过。此刻,他手中这支新列装的自动步枪,正处于全营熟悉掌握的过渡阶段。
储华岳是营里较早“啃”透这型自动步枪的人。那本厚厚的技术手册,边角已被摩挲得翻卷。当营里选人参加“神枪手”比武时,他成为第一人选。
午后的湿热裹着残留的硝烟味。很快,轮到储华岳跃进射击位置。卧倒、据枪、调整呼吸,动作行云流水。百米外的胸环靶已在瞄准镜中清晰浮现。
“砰!”首发射击干脆利落,弹着点正中靶心。
关键的战场补射课目随即展开。他再次凝神,食指均匀施压。
“咔嗒!”突如其来的闷响,远比震耳的枪声更令人心悸——子弹卡壳了。
空气仿佛骤然凝固。按照比武规则,从发现目标到完成两次有效射击,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此刻,秒针的滴答声在他脑中如同擂鼓。场边,连长的眉头拧成了疙瘩,战友们屏住了呼吸。
这异常声响,储华岳并不陌生。新枪列装初期的某个深夜,连队组织夜间射击训练。当训练结束,全连准备收队归营时,储华岳打着手电筒重返射击地线,从散落一地的弹壳里俯身翻找东西。
“老储,找金子呢?”有战友笑问。
“比金子金贵。”他头也不抬。原来,射击时他听出身边新兵的枪声有极其细微的异响。这声音虽混在密集的枪声中极难分辨,但仍旧没能逃过他“听诊器”般的敏锐听觉。
果然,在那枚弹壳的底火上,他发现了比正常击发略浅的凹痕。“小毛病,调整一下击针簧预压力就好了。”他捏着那枚弹壳,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有人说他“魔怔”了,他却说:“枪不会说话,但发出的每一个声响都在‘告诉’它的状态。听懂了,我们才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他这股近乎痴迷的状态,让此刻的危机处理,变成近乎本能的条件反射。
刹那间,储华岳已将枪身疾速倾斜,抛壳窗内一截黄铜弹壳卡在那里,弹壳尾部被勾住。
只剩10秒!储华岳左手猛地一拍弹匣底部,确保供弹顺畅,右手同时用力向后猛拉枪机,清除卡弹。随后,他用食指关节轻轻敲了一下滑套侧面,“嗒”的一声脆响宣告故障解除。
“3秒!”场外的报时声刺耳。
储华岳额角青筋暴起,屏住呼吸,手指感受着扳机细微的纹理,肌肉记忆驱动着瞄准线追索目标动态。
“砰!”青烟从枪口螺旋上升。在规定时间的最后一秒,储华岳完成全部动作。
储华岳走下射击地线,战友们围拢上来。他没有过多描述惊险过程,只是习惯性地从工具包里掏出小本子和笔,一边抹去额头的汗水,一边快速记录故障现象和处理方法。“新枪磨合期,弹匣供弹不稳或簧力不稳导致推弹不正,得把故障细节记清楚,后续保养和培训都得注意这一点。”他平静地说着,眼神里沉淀着往常的专注。
(本文刊于2025年6月27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版;封图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武炎洲
主编:张诗梦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
传金所配资-安全配资-专业实盘策略服务-配资平台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