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一共修了几年?两千多年时光铸就的雄关!
长城的修筑从西周时期算起,到清代结束,时间跨度超过2500年,大规模集中建设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明四个时期,主体修筑活动持续约2000余年。它不是某个朝代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历代中国人用两千多年的时光,在北方的山峦与荒漠间,一砖一石垒起的防御史诗。
老张头站在八达岭长城的城墙上,手指抚过斑驳的砖石,砖缝里的青苔沾着晨露,像岁月留下的泪痕。他常对来旅游的孙儿说:“这墙啊,比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还老,老得连讲故事的人都换了好几茬。”的确,长城的修筑史,比任何一本史书都厚重——它从西周的烽火台起步,在春秋战国的刀光剑影中延伸,经秦汉的铁骑奔腾,到明代的砖石加固,最终在清代的烽烟渐息中定格,成了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的时间刻度。
西周时期的长城,是散落在北方的星火。公元前11世纪,周天子为防狄人南侵,命诸侯国在边境筑墙。这些墙短则几百米,长不过千米,像散落的棋子,却已有了防御的雏形。《史记·周本纪》里记着,周平王三年(前772年),狄人攻打邢国,周天子急令诸侯“修城以备狄”。那时的墙,多用黄土夯筑,高不过三米,却让北方的游牧民族望而却步——他们骑着马,举着骨刀,却对这堵突然冒出来的土墙无可奈何。这些早期的城墙,如今只在甘肃、陕西的荒野里能找到残迹,像被时光啃噬的旧书页,却藏着长城最初的呼吸。
展开剩余67%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是诸侯争霸的盾牌。公元前7世纪,楚国在今河南南阳修了“方城”,这是最早的长城之一。方城不是一道连续的墙,而是由城墙、关隘、烽火台组成的防御体系,像一张撒开的网,护着楚国的北疆。紧接着,齐、韩、魏、赵、燕、秦等国纷纷效仿,在自己的边境筑墙。赵国的北长城,修在今内蒙古包头附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派大军北上,一边打仗一边筑墙,留下的遗迹至今还能看到855米长的土墙,像一条蜿蜒的黄龙,卧在草原上。这些长城各修各的,方向不同,长度不一,短的几百米,长的两三千千米,却让北方的游牧民族吃了不少苦头——他们想南下抢粮食,得先翻过这堵墙,可墙上有守军,墙下有陷阱,往往还没翻过去,就被箭射退了。
秦汉时期的长城,是统一帝国的脊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连接北方各国的长城,从甘肃临洮到辽东,修成了最早的“万里长城”。这工程浩大得吓人,动用了数十万军民,有的负责运土,有的负责夯筑,有的负责烧砖,忙得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史记》里说:“发卒五十万,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修了十二年,才基本完工。到了汉代,为了防匈奴,又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向西延伸,修到了玉门关以西,还设了烽燧,总长超过一万千米。那时的长城,不仅是墙,更是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墙上有敌楼,用来观察敌情;墙下有戍卒,拿着刀枪站岗;远处有烽火台,一旦发现敌人,就点起狼烟,半天就能把消息传到千里之外。
明清时期的长城,是文明交融的见证。明朝建立后,为防蒙古,从1368年到1644年,不断修筑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人工墙体6260公里,还增设了敌楼、烽火台。这时的长城,不再是用土夯的,而是用砖石砌的,墙更高,更厚,更坚固。嘉峪关的城楼,飞檐斗拱,像一只展翅的雄鹰,守着西域的门户;八达岭的城墙,蜿蜒在山脊上,像一条沉睡的巨龙,护着京师的安宁。到了清代,统治者是满族,来自北方,对长城的依赖少了,长城的军事功能逐渐消退,却成了文化的符号——文人墨客写它,画家画它,老百姓讲它的故事,它从一道墙,变成了一种精神,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老张头摸着城墙上的砖,砖缝里的风带着凉意,像在诉说两千多年的往事。他想起小时候,爷爷带他来长城,指着墙说:“这墙啊,是咱们老祖宗用命修的。”那时他不懂,现在懂了——长城不是冰冷的石头,是无数双手,无数滴汗,无数个日夜,堆起来的守护。它修了两千多年,修的不是墙,是中国人的韧劲,是对和平的渴望,是对家园的执着。
夕阳西下,长城被染成金红色,像一条燃烧的巨龙。老张头牵着孙儿的手,慢慢走下城墙。孙儿回头望,问:“爷爷,长城还会修吗?”老张头笑了:“不修了,可它的故事,会一直讲下去。”因为长城,早已不是一道墙,它是中国,是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那道永不倒下的防线。
发布于:重庆市传金所配资-安全配资-专业实盘策略服务-配资平台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